- 時間:2015.11.02
- 瀏覽量:6
面對糧食收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,專家指出,在糧食連年豐收的背景下,改革完善糧食收儲體系,做好現代糧食流通,讓農民種糧多收益,讓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不減,是發展現代農業、改革糧食收儲體系、搞活流通的關鍵所在。...
為紀念第35個“世界糧食日”,國家糧食局、農業部、科技部、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舉辦“興糧惠農進萬家”活動,向農民講解糧食生產、收獲、運輸、保管知識,提高節糧減損技能。當前,我國節糧減損形勢如何?糧食連年豐收后收儲壓力如何?如何改革改善糧食收儲體系,抓好現代糧食流通?為此,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。
豐收之后:糧食收儲壓力依然不小
目前,我國已經實現了夏糧“十二連增”、全年糧食“十一連豐”,但是豐收后,糧食收儲壓力不小。
國家糧食局新聞發言人、政策法規司司長顏波介紹,我國糧食收儲體系主要由四部分組成:一是國家儲備,二是地方儲備,三是企業儲存,四是農戶儲糧。近年來,農戶家庭儲糧約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0%,因此,在廣大農戶中推廣科學節糧減損措施意義重大。
據國家糧食局抽樣調查,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約為8%左右,每年損失糧食400億斤。由于農戶儲糧條件差,科學儲糧知識和技術不夠,給糧食收儲帶來威脅,對我國糧食質量安全帶來隱患。
促進節糧減損,近7年來,我國實施了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建設,推廣使用新型的科學儲糧倉,使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可由8%降到1.5%左右,已推廣的817萬套儲糧倉每年可減少農戶儲糧損失18億斤。
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介紹,到2015年底,糧食系統將累計為農戶配置科學儲糧倉近1000萬套,每年可幫助農民減少儲糧損失25億斤以上?!暗Z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尚待**建立,廣大農戶糧食產后損失還在繼續發生,幫助農民增收減損的任務還依然艱巨?!比握龝哉f。
“三高”疊加:糧食收儲面臨三大矛盾
隨著2015年產中晚稻和玉米逐漸收獲上市,秋糧收購已經拉開帷幕。目前國家已在安徽、四川、湖北、河南等地啟動中晚稻托市收購,東北地區秋糧收購也即將啟動實施。
任正曉表示,在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速推進,糧食貿易全球化、糧食購銷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,國內糧食市場運行的各種矛盾交織累積,集中表現為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、托市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、適度利用**糧食資源與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等三個方面的矛盾。
這“三座大山”對我國糧食收儲影響幾何?任正曉分析指出,目前,我國糧食高產量、高收購量、高庫存量“三高”疊加,特別是玉米連續增產和消費需求持續下降同步出現,飼料加工企業頻頻使用進口大麥、高粱、酒糟等替代品,玉米階段性過剩特征十分明顯。另外,由于進口糧食價格走低,國內糧食生產成本“地板”不斷抬高,形成擠壓態勢。在這種雙重擠壓的狀況下,單純依靠敞開收購、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、效應越來越弱,現行糧食收儲政策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。
據海關數據統計,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60710萬噸,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創新高,達1.06億噸。
未來,糧食收儲面臨怎樣的壓力?任正曉分析指出,近些年,雖然三大谷物品種配額內進口得到有序管理,但酒糟粕、木薯干等非配額品種進口快速增加,擠占了國內玉米市場份額,加劇了產大于需的矛盾。除此以外,糧食生產和庫存分布逐步向核心產區集中,主產區收儲壓力巨大,托市收購政策還將延續,政策性糧食庫存連年“滾雪球”,財政負擔越來越重。
深化改革: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
面對糧食收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,專家指出,在糧食連年豐收的背景下,改革完善糧食收儲體系,做好現代糧食流通,讓農民種糧多收益,讓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不減,是發展現代農業、改革糧食收儲體系、搞活流通的關鍵所在。
自2006年以來,國家連續實行保護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益的糧食**收購價政策,此項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市場,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起到重要作用,但在運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,糧食市場主要呈現政府引領的態勢,政策性庫存增加,糧食收儲和流通體系改革勢在必行。
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巡視員胡恒洋指出,深化糧食流通體系改革中,要完善糧食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,推動儲備調節從“價格干預型”向“供求調節型”轉變,推動糧食進出口調控從“主要控制進口”向“有效利用**市場”轉變。
任正曉表示,為深化改革,今后要建立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各司其職、協同互補機制,形成儲備調控合力。要強化政府糧食儲備監管體系建設,健全政府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,推進儲備糧收購、銷售、輪換等業務環節公開透明,使儲備糧更好地服務糧食宏觀調控。
專家建議,深化糧食收儲體制改革,還要發揮好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,積極探索鼓勵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訂單收購,與糧食生產者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,變政府收儲的壓力為促進糧食收購市場健康發展的動力。
(來源:畜牧人)
免責聲明: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,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若您對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存在疑問,請立即與本網站聯系,本網站將迅速回應并做出處理